患者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教育

端午时节话中药

发布时间:2022-05-27 08:32:39本文来源: 阅读量: 452496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18.jpg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夏月节、女儿节等。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吃粽子、悬艾叶菖蒲、熏艾叶、洗药浴、佩香囊、饮药酒等习俗,从这些习俗不难看出,中医中药是多么自然地渗透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常接触的中草药也与端午节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吃粽子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21.jpg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晋代以后粽子成为端午固定食品。人们常用赤小豆、大枣、核桃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包制粽子,同时还出现了添加中药益智仁的“益智粽”。

【 赤 小 豆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功效。夏日气候炎热且多雨,人体常为湿热阻遏,赤小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  

【 大 枣 甘,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功效。药力平和,调补脾胃的常用辅药;通过补气而生血,达到养血安神作用。       

【 益 智 仁 辛,温;归脾、肾二经。具有健脾止泻、温肾固摄功效。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等。


二、悬艾叶、菖蒲,熏艾条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23.jpg


端午节时洒扫庭院,将菖蒲、艾条、榕枝插于门楣是现代非常流行的做法。也有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喷洒房前屋后。艾叶、石菖蒲和大蒜三味均为杀虫解毒,驱邪避秽的良药,被誉为“端午三友”。

【 艾 叶 苦、辛,温;《本草从新》谓“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民间还有用艾叶烟熏的方法杀虫、驱蚊,防蚊虫叮咬传播疾病的习惯。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故民俗谚语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 菖 蒲 】辛、苦,温;其燥湿化痰、祛湿开胃功效较佳,有化痰开窍之功,可以有效清除湿邪,激发阳气,恢复脾胃的功能。菖蒲的叶片呈剑形,象征着驱除不祥的宝剑。端午节前后雨水转多,湿气较重,一些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出现食欲不振、四肢困重、口黏乏味等症,菖蒲的药用价值,正适合此时使用。 

【 大 蒜 】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的功效。


三、佩香囊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26.jpg


将一些中药材放入香囊中,让小孩佩带胸前、成人系于腰间,有效地防虫驱蚊,避除秽恶之气,醒神开窍、提高免疫力、增强幼儿食欲。这也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衣冠疗法"。隔衣佩戴,对香囊内药物过敏的人群禁用,孕妇禁用。

香囊中常用的几种中药主要由化湿药、解表药、理气药组成:

【 苍  术 】辛、苦,温。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

【 藿  香 】又名广藿香,辛,微温。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

【 佩  兰  】辛,平。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

【 白  芷  】辛,温。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

【 薄  荷  】辛,凉。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

【 山  奈  】辛,温。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 甘  松  】辛、甘,温。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四、洗药浴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28.jpg


古代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瘟,使得香汤洁身之风盛行一时。这一风俗后来多有流变,各地有了不同的药物沐浴习俗,选择的多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药为主。即在端午节这天,采摘各种新鲜草药,比如菖蒲、艾叶、柏叶、桃叶等水煎后倒入浴盆或浴缸内泡浴,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化湿、行气活血、润肤舒筋、利水消肿、杀虫止痒等功效。也可用生大黄、芒硝、黄柏、苦参、蛇床子等,这些药无论对于小孩常见的痱子、皮肤瘙痒,还是成人常见的湿疹、脚癣效果都很好。

在此基础上,洗药浴还需根据自身体质加入适当药物辅佐。一般情况下,寒性体质的人,可加吴茱萸、丁香、肉桂等;温性体质的人,可加金银花、连翘等。

【 注意事项 】洗药浴时间不可太长,否则易引发昏厥;血压过高、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人等,不要洗药浴;有皮肤病(如牛皮癣)的人,须遵医嘱。


五、饮药酒  


微信图片_20220609083431.png


端午节中制作药酒的原料多为艾和菖蒲。在一些气候潮湿地区,五月初五采五加皮,酿五加酒,也是民间的习俗。当然,过去端午节给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喝雄黄酒,除饮用之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泼洒墙壁床帐,涂抹小孩面颊耳鼻,以此驱瘟除瘴。大家请注意:雄黄勿喝,因为雄黄在加热时可转化为砒霜(As2O3),毒性增大。

雄黄勿多擦,雄黄切不可进行外敷,容易受皮肤的热度而转化,毒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