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遇见中医药,让酷暑不再难熬
40天超长版待机的三伏天正在火热之中,太阳太毒、热量太足,高温热浪汹涌而至,炎热此起彼伏。盛夏难捱,大家的心头热究竟要如何消除?来吧,中医师给你支支招,一起用用中医药,让酷暑不再难熬。
一、祛暑防病颗粒剂
1、清暑热――解暑清热颗粒剂
材料:藿香、佩兰、桑叶、连翘、白茅根、薄荷、甘草等
功效:疏散风热、清解暑邪,适用于中暑轻症者。
养生原则:清暑热。炎热环境下,很容易出现中暑情况,轻则头晕头痛,严重者会晕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避暑防热很重要。尽量减少高热期间户外的暴晒或作业时间,并备好防晒用品。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戒躁息怒,避免“情绪中暑”。夏夜短暂,中医讲究睡子午觉,午时最热,当休息小憩以缓夏热、定心气、安心神。可自己DIY泡煮些清暑茶饮,如菊花茶、薄荷茶、酸梅汤、绿豆汤、冰糖银耳粥等解暑止渴(建议根据自身体质饮用,切莫贪杯)。
开方途径:台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
2、养津气――益气清暑颗粒剂
材料:太子参、茯苓、麦冬、六神曲、厚朴花、佩兰、扁豆花等
功效:清宣化湿、益气养阴。适用于暑热气阴两伤,因伤暑汗多而乏力疲倦的朋友。
养生原则:养津气。中医认为,气、血、津液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高热酷暑会让人出汗过多,导致体内的阴津不足,人体的气也会随着汗液的流失而耗伤,表现出口干、乏力、注意力降低等情况。所以暑季大家要定时喝水,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日常锻炼方式可选择早晚慢跑、游泳等体育活动,避免汗出过多,不要口渴后豪饮、或运动后即饮冰镇饮料以免损伤机体。做到及时更换衣物,不要贪洗冷水澡。
开方途径:台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
3、护脾胃――健脾祛湿颗粒剂
材料:炒苍术、厚朴、薏苡仁、石菖蒲、佩兰、黄芩、荷叶、炒枳壳等
功效:健运脾胃,化湿辟浊。适用于暑季湿滞脾胃者,助大家健脾化湿,恢复脾胃功能。
养生原则:护脾胃。民间谚语有 “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姜本属辛温调味之品,夏季服用,岂不更助热?非也!夏季人体阳气胜于外而虚于内,加之民众暑天贪凉喜冷,多食寒凉冷腻,易于导致寒邪内伤脾阳,且暑多夹湿,壅遏脾胃,传化失司,而出现胃痛、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姜可温中暖胃、散寒止呕而护脾胃功能。所以,在此呼吁大家,暑季多吃清淡易于消化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亦莫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若出现消化不良,脘腹痞闷,大便黏腻等脾虚湿阻之表现,可以取薏苡仁、茯苓、芡实、赤小豆适量煮粥喝以健脾化湿。
开方途径:台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
二、祛暑清热茶饮
材料:藿香、白茅根、乌梅、陈皮
功效:清热利湿、生津和胃
温馨提示:治未病科(景福华堂)候诊室在盛夏酷暑季给朋友们免费提供,为您的炎炎夏日送些清凉,欢迎大家来品尝。
三、春夏养阳,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即是“天人合一”观,夏季是外界阳气最盛之时,人体内的寒邪、痰湿最容易被驱除出来,此时采用药物、贴敷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打开体内阳气和自然界阳气的闸门,激发和恢复人体正常的阳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做到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冬病夏治是治病调理之法,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补虚助阳、温里祛寒、增强体质等功效,从而防治一系列由阳虚寒盛所导致的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疼痛麻木、关节炎、腰腿痛、颈椎病等疾病;脾胃虚寒性的慢性胃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痛经、产后头痛、经行泄泻等虚寒证的妇产科疾病;小儿鼻炎、脾胃虚弱、遗尿、慢性咳嗽等儿童疾病;以及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的阳虚体质者。
台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景福华堂)冬病夏治正在开展中,可以在三伏天里应用火龙灸、督脉灸、穴位贴敷以及内服中药、四季膏方等方法帮助强壮真元、激发阳气、引邪外出而达治疗疾病、强壮机体的目的。可到台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 (景福华堂)或拨打电话0576-88819832预约咨询。
作者:治未病科/陈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