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针救”你的失眠
临床中却发现许多人睡得都很晚,原因有很多,
有工作需要经常加班熬夜的,
有喜欢夜里追剧的,
有喜欢熬夜打游戏的,
有刷抖音的,
有忙着“砌长城”打麻将的,
有陪孩子读书写作业的,
有年轻时熬夜成了习惯的,
也有长期睡不着觉的。
总结起来,多归于以下三种:
1.工作、学习等原因。2.自身不良睡眠习惯。3.失眠。
前面两种情况需要靠自身调整工作、学习状态或者睡眠习惯,逐渐将睡觉时间提前,直至调整至合理的入睡时间。而第三种情况――失眠,则需要专业调理治疗。
什么是失眠?
仅仅是睡得晚吗?《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失眠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三点:
1.睡眠症状: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或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或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
2.日间症状:疲劳或萎靡不振;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受影响;情绪不稳;日间瞌睡;行为问题;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易犯错或易出事故;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3.以上相关症状不能由睡眠机会或睡眠环境不合适解释且不能被其它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在合适的睡眠条件下,有入睡困难,或早醒,或易醒,并且日间受影响即称为失眠。
失眠有什么危害?
1.大脑不能及时补充能量,影响细胞的合成代谢。
2.觉醒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清除,影响脑活力的恢复。
3.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细菌、病毒等感染的风险。
4.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影响生长发育。
5.影响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失眠治疗除了安眠药还有其它方法吗?
最近有多位患者因为失眠就诊于景福华堂针灸科,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病案介绍一
金某,女,58岁。失眠五年余,自诉入睡后易早醒,需3~4小时才可复睡,思绪繁多,无法自制,曾服用安眠药及中药效果欠佳,遂来我院景福华堂针灸科就诊。刻下症:眠浅,早醒,难以复睡,自觉记忆力下降,颈椎不适伴手麻,背胀,纳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肾阴虚。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翳风、率谷、申脉等,治疗一次后,当天晚上入睡改善。继续治疗一周后,患者五年的失眠完全消失了。
病案介绍二
患者王某,男,67岁,七月前新冠阳康后出现入睡困难,一月前二阳后失眠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服中药、安眠药后无效,现每晚依靠米氮平(一日1/4颗)入睡,害怕自己再次生病,焦虑,睡眠质量仍差,遂来针灸科就诊。
刻下症状:入睡困难,卧起不安,心烦易怒,胸闷,头晕,舌红,苔薄白,脉弦有力。
辨证:肝阳上扰。针刺取穴:风池、安眠、百会,申脉、照海、神门等穴。治疗一次后整夜安眠,但往后两日仍无法入睡,反复。
复诊收治入院,继续前法治疗并加热敏灸治疗。患者失眠转好,患者焦虑情绪严重。三诊并合用中药。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豉汤。7天后诉:失眠愈,心情好转,精神佳。
针灸为什么能治疗失眠?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等影响睡眠的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对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细胞因子具有调节激活等作用。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病理变化总属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针灸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实则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消食和中;虚则补其不足,如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等,在此基础上选用安神的穴位,从而标本兼治,调整脏腑阴阳。
经常有患者问:医生,我失眠都十年了,吃安眠药也没有效果,针灸有用吗?
上述两个病案都是长期失眠,且服用安眠药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小小银针,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但也有人对针灸望而却步,产生疑问针灸会不会感染?针灸有什么副作用吗?
除了扎针的时候有轻微的疼痛感,小孩的依从性比较差些,难以耐受,还有孕妇某些部位不能扎针,只要操作得当,针灸的副作用很轻微,可以忽略不计。
平时在家偶尔失眠,怎么调理?
1.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舒畅,以放松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
2.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及怡情养性的文艺活动。
3.晚餐不宜过饥过饱,宜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睡前不饮浓茶、奶茶、咖啡等饮料。
4.芳香中药外用。利用中药的芳香、清凉、明目的作用,制成药枕,一方面治头疾,一方面促睡眠。药枕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定期更换枕芯。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人亦随之而气升,可选用桑叶青蒿枕,以舒达肝气;夏季炎热,人易汗出,可选菊花蚕砂枕,以清热除烦,安神助眠。秋季应选清凉枕,以绿豆枕清燥泻火。冬季宜选灯心枕,以透郁热而利尿。
5.穴位按摩。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所以也应该重视头部的气血供养。在休息或看电视等闲暇时间,我们可以用单手梳理头皮数次。方向是从额头的发际线开始,沿头皮到颈部的发际线终止,按摩可以舒通经脉,缓急止痛,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睡眠。常用取穴有:头部选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等穴。
睡眠具有5大生理功能:1.保存能量;2.促进新陈代谢;3.增强免疫;4.促进生长发育;5.增强学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