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凉来】岁月忽晚,人间已秋
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饮食篇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 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心情篇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预防篇
立秋过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另外,近来突发降雨天气较多,出门时最好随身携带雨具,或备件衣物,以备不时之需。当心淋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作息篇
立秋之后,阳气会收敛,所以阴气就会变多。当人体很容易出现阳气不足时,对器官来说可是很不利的。因此建议大家要早睡,遵循日落而息的节奏,这样才能很好的收敛阳气,避免体内阳气不足。
穴位篇
按“四缝” 防秋膘增肥,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