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你选择药膳还是食疗?
秋
风
起
每年的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历史。从上古神农尝遍百草,到中国最早典籍之一《黄帝内经》问世,再到明代李时珍以身试药,医圣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一位位载入史册的中医大家、一部部引经据典的中医著作,我们或许不曾忘记,但关于传统医药,你又了解多少呢?本期我们带大家走进传统医药,谈谈中医与饮食调理、保健养生的关系。
秋风起,天气凉,转眼间又到了秋冬进补的好时节。随着药膳、食疗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个季节吃什么最滋补,怎么吃最养生,成了不少人关心的重点。本期,就让我们走进传统中医,一起聊聊药膳、食疗那些事儿。
01 【药膳、食疗不可混谈】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食疗又称饮食疗法,是一种利用食物特性调节膳食营养成分,治疗疾病的方法。相比食疗的温性,药膳则是一种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为目的,含药物成分的膳食。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意为“药既可以入食,食又可以为药”。不过,如今却有不少人把食疗和药膳混为一谈,给身体造成非常严重的副作用,最终适得其反。
那么,食疗和药膳究竟有何不同?盲目食用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台州市中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金燕红介绍,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食疗是一种系统的治疗理念,而药膳则是食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前者取之于食物,利用其本身的药效从而达到保健目的。而后者的特点,则是将药物治疗和饮食营养治疗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打个比方,生活中常见的红枣、山药、龙眼肉等食材,如果用作食物,利用的是它们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只要体质和节气符合就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但如果用来治病,它们就成了药物,有其附加的药用价值,所以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金燕红介绍,如人参、阿胶、冬虫夏草等一些药材,药用价值很高,可治病也可强身防病,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如果食用不当反而会带来副作用,给人体带来损害。
“很多人都有自制药酒保健的习惯,但因为混淆药材名称或过量饮用药酒,导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比如民间常把土三七误作三七泡酒,长期大量服用后,最终可能导致肝损伤。”金燕红表示,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和中药药材,它们既可以是治病的“良药”,也可以是伤人的“毒药”,只有合理利用才能起到保健身心的功效。
02 【进补药膳也有讲究】
大多数人都知道,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重在“养“与”防”。眼下已经正式入秋,气温逐渐走低,市面上各种所谓的滋补药膳汤锅,也陆续粉墨登场。那么,它们真的有清血补气、强身健体的功效吗?

“我身边就出现过这样的患者,认为自己肾虚体弱,各种进补,天天鸡鸭鱼肉,后来到医院检查,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好了。”对此,金燕红表示,目前餐饮市场的药膳汤锅良莠不齐,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辨别它们,那么这些看似滋补的药膳,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当成老少皆宜的进补“法宝”,那么,这药膳到底该怎么吃呢?
在金燕红看来,药膳不是一般的中药方剂,它强调中药与食物的合理搭配,这也是药膳“补气”的精髓所在。“科学食用药膳,要求我们在进补药膳前先了解自己的体质。”金燕红表示,由于各人的年龄、体质不同,用药膳时也会有所差异,故而药膳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打个比方,秋季我们主要防燥,因为秋燥之气对肺的伤害最大,也会给大肠带来不利的影响,最常导致的就是便秘等现象。”金燕红介绍,“因此秋季宜规律作息,平常除了多喝水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石榴、柚子、芝麻和鸭肉等,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药膳如杏仁百合梨粥、石斛鲜汁饮、麦冬百合石斛煲脊骨汤、南北杏苹果瘦肉汤等滋养身体。”
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何选择合适的药膳类型,也有不同的讲究。“少年儿童食用药膳时应少温补、多样化,尤其应注意呵护脾胃,以补后天之本;中青年则可以选用补肾、健脾、疏肝等功效的食物,起到健肤、抗疲劳、抗早衰、活血补肾的作用;而老年人的补养不同于年轻人,应以清淡、软烂、易消化吸收为主,可适当多服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填精、益气养血的药粥、药汤等。”此外,金燕红还表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存在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身体素质亦有不同。因此,在选择药膳原料时,也该是同样的道理。
03 【比起药膳,更应关注食疗】
我们都知道,科学用膳是补气养精、未病先防的基础。在原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了80多种药食同源的物品,以及110多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如茯苓、薏苡仁、紫苏、枸杞子、蜂蜜、山药、山楂、百合、大枣、黑枣、桂圆、生姜等。金燕红表示,这些食材理论上都可以入菜,做成薏苡仁粥、山楂肉干、山药排骨汤和茯苓饼等。

“像我们平常食用的药膳,比如家里煮的老鸭煲,加了虫草之后适用于久病体弱,肾虚腰膝酸软乏力、肺虚咳喘等症状的人群;加了荔枝、瘦肉之后适合虚弱贫血、食欲不振者;而加了陈皮、山药后,则更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人群。”不过,在金燕红看来,相较于药膳而言,大家平常应该更加关注食疗,通过日常多样化的平衡饮食,达到每天所需营养素的量,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中有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理念,指的是一些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等与饮食间的密切关系。金燕红认为,日常我们所吃的食物,在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时往往也起到治疗作用。如痛风急性期严格控制嘌呤的摄入辅助治疗、缓解期适当控制嘌呤的摄入避免痛风的发作;糖尿病人需控制总能量、避免纯糖类食物的摄入、维持血糖稳定等;营养缺乏性疾病如夜盲症患者可以多吃猪肝、胡萝卜等食物;脚气病患者可以多吃糙米、瘦肉等食物;坏血病患者可以多吃绿色蔬菜、水果等食物;而缺铁性贫血患者则可以多吃红肉、猪血等食物,通过合理调理饮食,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