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教育

警惕“登革热”

发布时间:2016-11-25 03:21:34本文来源: 阅读量: 464827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潜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热引起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该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的潜伏期平均为3-14天,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①突发高热:持续3-7天;②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③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症样;④出血:皮肤、齿龈、鼻腔等,束臂试验阳性;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乏力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潜伏期:5-7天
临床表现: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严重者有鼻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 

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中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则以白纹伊蚊为主。雌性伊蚊习惯于白天叮咬吸血。伊蚊吸入带登革病毒的血液后病毒在其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伊蚊既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亦是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因为雌性伊蚊可经卵将登革病毒传给后代曾经在个别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它们不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的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预防控制: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户内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树洞、废轮胎、花瓶以及建筑工地容器积水中。消灭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灭蚊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
截止2011年,尚无疫苗可以防治该病,因此最佳的预防方法是清除家居、学校、工作地点及附近的积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给蚊子叮咬
           3、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4、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应注意防蚊叮咬。
           5、一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传染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