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一般是指“稻、麻、菽、麦、黍”,其中的“菽”是豆类的总称。中国古代的“豆文化”源远流长,今天讲讲三种以豆衣入药的中药,它们分别是穞豆衣、绿豆衣、扁豆衣。
黑豆的功效是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民间称“黑豆补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古人总结出用黑豆汁来炮制何首乌,能增强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 黑豆发芽之后,将其外面的黑色种皮搓出干燥(里面的种仁不用),这就是中药“穞豆衣”,又称黑豆衣。穞豆衣味甘,性平,归肝经。它的功效是滋阴养血,平肝益肾,滋阴清热,养血祛风。主治血虚肝旺所致的头晕头痛,阴虚盗汗、虚热、烦躁、血寒,风痹。本品味甘能补,入肝经走血分,以养血平肝;阴血得补,虚热可除以退虚热。故有养血平肝、滋阴清热之功。
根据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黑豆皮提取物能够提高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带皮食用黑豆能够改善贫血症状。黑豆皮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剂来源,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尤其是在胃的酸性环境下,抗氧化效果好,养颜美容,增加肠胃蠕动。
1.养血平肝,用于血虚肝旺或阴虚阳亢所致的眩晕头痛,常配伍女贞子、枸杞子、白菊花等。2.滋阴清热,用于阴虚潮热、盗汁等证,常配伍地骨皮、生地黄、浮小麦等。
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绿豆衣,其常用别名有绿豆皮、绿豆壳。以纯净、干燥、色不变红者为佳。绿豆衣之用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其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退翳之功,常用于斑痘目翳,麻疹合并肠炎等证。 绿豆衣目前临床较为少用,其实此药明清时期医家使用较多。这是由于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所需,借绿豆衣清热解毒之性而用于临床温病的诊疗。现代医家善用此药者当属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他常用绿豆衣入茶饮方内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痤疮等多种慢性疑难重症及湿邪为病者,多获佳效。
绿豆衣代茶饮方药多选用甘平、甘淡、甘酸、缓和、辛香、芳化药物,如苏荷梗、藿香、佩兰、扁豆、玉米须、炒谷麦芽、白茅根、芦根、绿豆衣、赤小豆、炒薏苡仁、佛手、厚朴、半夏、葛根、炒杏仁、太子参、生白术、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方简洁精当,药性缓和流动而又药力专一,具有很好的养阴益气、醒脾、和胃化湿等功效。 绿豆衣除内服外,亦可外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即有用绿豆衣作“明目枕”的记载:“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此藉绿豆衣明目退翳之功,故而枕后可“至老明目”。此外,绿豆衣亦可用于烧烫伤的治疗,其具体方法是:取绿豆衣30 g,冰片1 g。先将绿豆衣炒黄,加冰片共研细末,外敷患处,此据绿豆衣清热解毒之性。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它的功效是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用于暑湿内蕴,呕吐泄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内服:煎汤,3-9g。组方:扁豆衣9克,生白术6克,防风6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功效:健脾除湿、固本去风。白术、茯苓、扁豆衣三者合一,除湿效果更佳,同时可增强免疫力、健脾、祛湿、驱风,体质虚寒者亦宜饮用。

(更多相关中药问题,请添加杨药师微信,并备注“中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