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汤剂,古称汤液,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服用汤剂除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也因为汤剂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够充分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需要,并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几大优点,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中药汤剂代煎,中药颗粒剂的出现,使汤剂本身的特点更好地为人们使用。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知道怎样服用中药汤剂,其实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正确的服用汤剂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服用汤剂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正确的服药时间、正确的服药温度、正确的服药剂量、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位、病情来决定。
1、 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为了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病,为了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2、 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即指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两小时。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健胃药、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适宜温热饭后服用,注意不能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服用。因为刺激胃黏膜会引起胃部不适,削弱消化功能。
3、 调经的中药应月经前一周或者经期第一二天服用最好。调经中药通常活血化瘀,如果在经期快结束期间服用,容易延长经期,甚至导致短期贫血。
4、 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
5、 攻下药应空腹服用,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
6、 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
7、 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8、 服用发汗药如果汗出不来,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9、 急诊用药则不拘于时间,慢性病多服用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
二、 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除了温服还有热服和冷服,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情况需要热服,哪些情况需要冷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凡属理气类药和活血化瘀药宜热服,因为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温热药治寒性病则宜热服。
冷服就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总之,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冷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三、 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20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药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次服用100毫升左右。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为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注意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四、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这叫顿服。特殊情况: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等。
(更多相关中药问题,请添加杨药师微信,并备注“中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