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诸药之最
“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黄芪,又名黄耆,耆者,长也。因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补气诸药之最”,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深得人们的喜爱。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
名字的由来
很久之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非常善良,姓戴。他长得比较瘦,脸色比较黄,所以大家就叫他“黄耆”,他很精通针灸。这个人待人接物谦和,很有礼貌,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有一次,这个老人在救助一个坠崖的小孩的时候不幸身亡。后来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把长在老人坟墓边的一种味道有点甜,可以补气,止汗,消肿的一味草药叫做黄芪,在民间这种草药救了很多的病者,从此流传开来。
本草百科
来源: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现代药理: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硒、铁、锌等,黄酮及黄酮类似物,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还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适宜人群
1、脾胃气虚者
黄芪入肺、脾二经,可补益脾气,促使脾胃恢复期健运的功能,适宜于平日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以及由于脾虚不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尿少、脾气虚固摄血液无力导致的便血崩漏的人群服用。
2、表虚自汗者
中医认为表虚自汗多为气的固摄功能降低所致,黄芪可以益卫固表止汗,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表虚不固、气虚自汗的人群。
3、气血两虚者
黄芪可以养血、补气同时又能行血,适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的患者,及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引起的痹症、中风后遗症、肌肤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的人群。
4、疮疡难溃、久溃不敛者
黄芪可以托毒排脓,生肌敛疮,适宜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甚,不能溃破及体虚久溃不能收敛的患者。
5、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劳人群
黄芪有较好的补益作用,特别适宜于体质虚弱,经常感冒的人群用来提高机体免疫,增强抵抗力、消除疲劳等。
6、脏器下垂者
黄芪能补益脾气,善于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引起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的人群。
不适宜人群
1.湿热体质的人最好不要服用黄芪。如果要服用,最好与清热燥湿的药物相配伍,如黄连、黄芩等。
2.肺结核患者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咯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这类患者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服用。
3.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不宜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感冒发热的患者别服用黄芪。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服用黄芪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
5.怀孕早期的女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使用黄芪,而孕中期或孕晚期的女性最好别吃黄芪。一方面,黄芪有益气、固涩的作用,会干扰妊娠晚期胎儿正常下降的生理规律,引起过期妊娠;另一方面,黄芪能“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服用过多容易使胎儿骨肉发育长势过猛,导致分娩时因胎儿过大而造成难产。
6.如有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手心脚心发热、失眠多梦盗汗等阴虚表现,不能使用黄芪。因为黄芪性质微温,阴虚患者使用之后会助热,容易伤阴动血。
7.如果身上有疮者,也不能服用黄芪。因为有疮则意味着身上有热毒,性质微温的黄芪容易滞邪,加重病情。